+-
 菲舍·迪斯考专辑《舒伯特 美丽的磨坊姑娘》

完成于1823年的《美丽的磨坊姑娘》,是舒伯特创作的转折点,也是音乐历史上艺术歌曲发展的转折点,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创作过声乐套曲。这部为缪勒(1794-1827)的诗篇谱写的套曲,被认为“是艺术歌曲有史以来最凄美绝伦、感人肺腑的作品”,它们“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完美无缺的。”这些自然而跃动的歌曲,皆为发自赤诚之心的泣血结晶,无任何虚假造作,亦绝无斧凿痕迹,诗与音乐的协调完美无缺,达到浑然天成之境。


这部套曲的主题是:“爱情”,故事的情调类似于歌德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,描写一个浪迹天涯的青年磨工,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,沿着小溪去寻找希望和幸福,他与美丽的磨坊姑娘相遇并相恋,他向小溪倾诉自己心中的秘密,幻想着爱情的欢乐,后来,磨坊姑娘嫁给了森林中的猎手,青年磨工悲伤地安息在碧绿的小溪中。


套曲第8首《早晨的问候》,是一首满怀渴望和忧郁的歌,清晨蓝色的星星预示了太阳就要升起,令人恐惧的光亮就要让梦境消散殆尽,爱情的忧伤就在此刻静悄悄地自心底流淌而出。


第10首《泪雨》,描写的是美丽的磨坊姑娘逐渐爱上了年轻的磨坊工,他们并肩坐在小溪边,在白桤木的树荫下歌唱。他们默默相视,身影映入流淌的小溪中。磨坊工看着磨坊姑娘映在溪水中的身影,和她那双比堤岸旁的“勿忘我”花朵更蓝更美的眼睛,猜测着她的心思。当分离的时刻到来时,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泪水。这是套曲中极富情感魅力的一支歌曲,表现了心灵的虚幻与现实的真实之间的对立,也是心灵的渴望与现实的严酷之间的对立。我们在舒伯特的其它作品中也经常可以找到这样的对立,例如在《早晨的问候》中,夜晚与早晨的对立,黑暗与光亮的对立,或者在《春梦》中,梦境与梦醒的对立,都代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。正是由于这样的对立,造成了舒伯特难以言表的心灵的痛苦,所以他曾说:无限痛苦在折磨着我。


《小溪催眠曲》是《美丽的磨坊姑娘》的最后一首歌,描写年轻的磨坊工在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之后,投入小溪的怀抱获得心灵的安宁。歌中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:……夜安!夜安!直到一切都醒来,睡眠带走你的快乐,睡眠带走你的悲伤!一轮圆月正在升起,薄雾正在消散,浩瀚长空,那样高远,无边无际!歌曲并不像人们表面上所认识的那样是一首悲伤的歌,当然更不是哀悼亡灵的安魂曲,相反的是,它异常恬美,异常安详。听着这首歌,感觉真的就像有一位母亲在轻吟一支催眠曲,晃动着摇篮,哄着自己的小宝宝进入梦乡。这令人不由得想到,死神给那不幸的少女所带来的也是同样的安宁,魔王给母亲怀中生病的孩子所带来的也是同样的睡眠,难道这就是悲伤和痛苦的极致吗?舒伯特也是在这样的极致中睡去的吧?琴音如钟声般回荡,似乎来自遥远的地方,几乎令人肯定它确是源于美丽的天堂,歌声温柔甜美,亲切安详,几乎让人无法否认那就是天使在歌唱。这就是感人肺腑的《小溪催眠曲》,一首没有悲伤的悲伤之歌,一首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灵魂之歌。


人们可以毫无保留地认为,迪特里希·菲舍-迪斯考是战后历史上一位超群卓越的歌唱家。这种评价对他来说之所以当之无愧,不仅仅由于这位艺术家在他50年的演出实践所表现出来的如此个性鲜明的独特的男中音音色,而且他还以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全力以赴使听众神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