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-
听剧场 | 剧本朗读《雷雨》

在20世纪中国戏剧大舞台上耸立着一座高峰,那就是曹禺。他的作品具有时空的超越性,至今为止,中国现代戏剧艺术仍以曹禺为旗帜。倘若没有曹禺,中国现代戏剧将顿失光彩。


别林斯基曾指出,俄国的那些大作家几乎都是在小说创作与诗歌创作上颇有造诣之后,才敢在戏剧上一试身手;

黑格尔也曾经说过,诗的创作在青年时代可以取得骄人的成就,而戏剧则要等作家成熟后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深度。


然而,1933年的春天《雷雨》问世,才23岁的曹禺在这部巨作中,写出了一群仿佛在地狱中苦苦煎熬着、挣扎着、毁灭着的灵魂。

人们更是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这位罕见的戏剧奇才对众生的怜悯,对人性的关怀。


到1936年年底,《雷雨》演出场次已达五、六百场之多,创下话剧剧目演出场次的空前纪录。矛盾曾以“当年海上惊雷雨”诗句来形容30年代末《雷雨》在上海演出时的盛况。


至今,《雷雨》被改编为沪剧、黄梅戏、京剧、评弹、芭蕾舞、现代舞、音乐剧和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,在舞台上常演不衰。


现代文学家巴金说:“《雷雨》是一部不但可以演,也可以读的作品。”


太原市话剧团部分优秀青年演员以剧本朗读的形式重现经典。

凝聚文字的力量,品读语言本身最原始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