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-
跟熊逸一起读唐诗
作者: 熊逸
出版社: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出版年: 2019-10
装帧: 精装
ISBN: 9787559624529

内容简介  · · · · · ·

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唐诗?

作为一个成年人,我猜想大概率上,你小时候一定被父母逼迫在众人面前背过唐诗,“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”,还有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什么的;然后上小学、中学学过几首;如果念大学没进中文系,大部分人跟唐诗的缘分基本就止步于此了。

这样的人生有什么问题吗?当然没有,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么过的。不读更多的唐诗,既不影响人职业的晋升,也不妨碍财富的积累。

毕竟这个时代离唐朝已经隔了1000多年,要应付眼前迅速变化的社会,要学的新东西排山倒海,压力和诱惑太多,而时间和闲趣太少。

那么,古老的唐诗还值得花功夫去学吗?

如果一定需要理由的话,三个够不够?

01 唐诗能给你语言匮乏的人生场景,提供最佳表达方案

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刻——

你站在城市最高的楼顶,望着底下的万家灯火心绪起伏;

你出差在外午夜梦回,一时恍惚自己身在何处;

你工作勤奋豪...

(展开全部)

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唐诗?

作为一个成年人,我猜想大概率上,你小时候一定被父母逼迫在众人面前背过唐诗,“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”,还有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什么的;然后上小学、中学学过几首;如果念大学没进中文系,大部分人跟唐诗的缘分基本就止步于此了。

这样的人生有什么问题吗?当然没有,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么过的。不读更多的唐诗,既不影响人职业的晋升,也不妨碍财富的积累。

毕竟这个时代离唐朝已经隔了1000多年,要应付眼前迅速变化的社会,要学的新东西排山倒海,压力和诱惑太多,而时间和闲趣太少。

那么,古老的唐诗还值得花功夫去学吗?

如果一定需要理由的话,三个够不够?

01 唐诗能给你语言匮乏的人生场景,提供最佳表达方案

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刻——

你站在城市最高的楼顶,望着底下的万家灯火心绪起伏;

你出差在外午夜梦回,一时恍惚自己身在何处;

你工作勤奋豪情满怀,却总觉得无法施展;

你站在立交桥上看着车来车往,想起家乡清澈的小溪和后山的竹子;

你为一个人辗转反侧,不知道如何表白,说出来又怕尴尬;

你送别好友远行,饭局上觥筹交错,人散后长街孤影;

你看到春去秋来,镜子里的自己又添了一些白发……

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时刻,你百感交集,心里万马奔腾,话在嘴边却只能发出最简单、直白甚至粗糙的几个感叹词。

幸好,科技进步很快,但人性进化很慢。你经历的登高、羁旅、欢聚、别离,你体验过的欣喜、惶恐、悲伤、豪迈,唐人也有。不一样的是,他们还有诗。

如果亲近唐诗,你就有了这样表达的可能——

登高望远,你可以说“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”;

思念远处的亲人,你可以说“一年将尽夜,万里未归人”;

事业暂时处于低潮,想换工作,你可以用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激励自己;

厌倦红尘,你能想起“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”来安慰自己;

告别时刻,你说“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”,对朋友有依依不舍,也有拳拳祝福;

心有所属,暧昧不明,你隔空发一句“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”,懂的人自然就懂了……

唐人的诗句,可以浇你胸中的块垒;自己说不出来的,让它替你说。

02 唐诗能提升你对美的感受力

美在生活中无所不在,不分天南地北、古今中外,但一个人到底对它视而不见,还是会敏锐捕捉,到底是只能过平庸的、惯性的生活,还是能够过上超越的、审美的生活,则取决于对美的感受力。

唐诗里岁月柔软、风物沛然。诗里有明月关山,有大漠孤烟。诗里有寒来暑往,春日东风解冻,桃花灼灼;夏日雷雨阵阵,梅子金黄;秋日寒蝉鸣,白露降;冬日温淡酒,待归人……

山川四季浩浩汤汤,足以激活现代人被工具理性、疯狂节奏折腾得麻木的神经。更重要的是,你也许会因此而发现生活中更多也更深刻的美。

03 诗的趣味可以让你显得更高级

所谓高级感,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,总会站在实用性的反面。所以不难预见,当一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,就像万维钢老师说过的一样,名包和名表的光环褪色之后,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奢侈品更贵的时代。

据说《经济学人》杂志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新装备,但在中国还是有点不接地气,唐诗这种看上去没用的东西,也许会成为新的奢侈品。

越是忙碌的人,越需要无声地告诉别人,我还有点闲情逸致。读点别人不那么熟悉的唐诗,对于你来说,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接受度更广也更高级的 “炫耀性消费”。

说完了上面三条实际的理由,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理由——唐诗可以平衡你的思维方式。

语言和思维是高度同步的,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说话,就会用怎样的语言思考。唐诗运用的古汉语,在我心目中是全世界最好的诗歌语言。它在日常沟通、哲学思辨和严谨定义上的种种缺陷,一旦放到诗歌的世界里,通通变成了不可替代的优点。

越是常用的、古老的汉字,意义越是含混多变,可以说古汉语是一门相当不精确的语言,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,使它可以传达丰富的言外之意。

它不会精准地指向一个点,而是会框出一个范围。点的意义非此即彼,范围的意义却可以或此或彼。前者是算法的语言,泾渭分明、秩序井然;后者是意会的语言,大音希声、心有灵犀,常人往往顾此失彼。

作为现代人来学习唐诗,你可以仔细去发现“平衡”当中的妙趣。如果你还学习过我的佛学课,不妨把这门唐诗课当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思维平衡解决方案:前者是言传的极致,锻炼思辨力;后者是意会的极致,锻炼感受力。

> 更多短评 20 条